7月29日-8月2日,2014世界葡萄大會將在延慶召開。媯河畔,為迎接即將開幕的世界葡萄大會,幾位村民坐在特製的車內種植鮮花,打造優美環境。雨後,三里河濕地公園裡的蘆葦掛滿了水滴。夕陽下的夏都公園。野鴨湖濕地公園內,兩隻野鴨緊跟游客索要食物。奶牛養殖場。三里河公園內,下水磨村“水磨坊農家院”里的玫瑰餅。盆窯村村民房屋上畫著各種陶瓷畫。更多內容請掃描二維碼
  關註走讀中國微信平臺
  編者按
  今年7月29日-8月2日,2014世界葡萄大會將在北京市延慶縣舉行。“相約長城,品味自然”,對於堅持“生態立縣”的延慶來說,這是一次面向世界展示獨有魅力的機遇,也是進一步將生態文明發展推向深入的契機。“生態保護優先”的原則在這裡關涉到生態涵養、水源保護、大氣凈化、產業轉型及普通百姓的日常生計,最終指向一個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和諧統一的“美麗延慶”。
  媯(音guī)河,又名媯川,是延慶縣境內的一條著名河流。延慶人稱媯河為母親河,稱自己為“媯河兒女”或“媯川兒女”。媯河橫穿延慶的核心區域,自東向西全長七十多公里,最後註入官廳水庫。延慶是首都北京的生態涵養發展區,而媯河流域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近幾年,延慶作為“全國自行車騎游大縣”而聲名遠播,在全縣8條騎游線路之中,一萬五千多畝的媯河濱河森林公園地帶也位列其中。
  2014年-2015年,延慶將陸續舉辦世界汽車房車露營大會、世界葡萄大會、世界馬鈴薯大會等。6月11日,剛剛從法國巴黎傳來消息,世界園藝博覽會(A1類)也將於2019年在延慶舉辦。這些綠色大事也大多圍繞著媯河流域而展開。
  媯河如龍,牽兩湖而首尾相望
  沿著媯河,順著河流的方向,由東到西,一路或駕車、或騎行,人們會對媯河沿線的秀美景觀帶有一個粗略的印象。延慶之秀集於媯河,媯河之秀盡在兩湖之間。站在上游金牛山下的金牛湖,這裡煙波浩蕩,近千畝水面宛若龍首引領媯河西去。在金牛湖附近,世界汽車房車露營大會剛剛結束。露營公園的工作人員介紹,端午節期間,房車預訂全部爆滿,一間房車每晚住宿價格是700多元,“將來還會進一步調高價格,因為這裡的環境太好,並不愁市場”。
  而在媯河下游,野鴨湖恰似龍尾,中間的媯河正如游龍,牽兩湖而首尾相望。水流迂迴婉約,環境清幽,幽徑園、雅荷園等十幾個景觀節點散佈兩岸,青山、碧樹、草灘、荷葉、綠葦、木棧道、浮橋和水中小渚與清流相互映照。
  在“半山湖”景觀節點,山水相融。抬眼望去,海坨山仿佛近在咫尺,左擁綿延的馬鞍山,右連青寺頂、應夢寺、冠帽山,群山連成翠色的屏障;山前即是媯河,如玉帶橫卧,園中小路由碎砂砌成,與迂迴的木棧道相互連接。金色的金娃娃萱草、紅色的月季、粉白相融的石竹花……綠色的屏障與滿眼的花朵構成了大尺度的錦緞。媯河支流蔡家河地區有幾百畝白樺林,樹下種滿了鼠尾草,綠葉白乾紫花,相映成趣。
  延慶縣園林綠化局副局長王淑琴前段時間剛剛帶著一批朋友游覽了媯河沿線一帶,那些朋友全都感嘆:“想不到北京還有這麼美的地方。”而我們游覽媯河時,王淑琴也強烈建議:“你們一定要騎單車,走進沿岸的景觀帶、景觀節點,這樣感受會更好。”
  風沙走廊變身“媯川綠羅帶”
  在延慶縣園林綠化局檔案室,一份史料可能會讓很多人感到意外。在歷史上,延慶曾是北京五大風沙危害區之一。到上世紀80年代,延慶縣森林覆蓋率不足30%,而後立下生態立縣、綠色發展的恆心,為了做好這件事,延慶人一心一意幹了30年。
  王淑琴指出,從地形地貌來看,延慶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面是官廳水庫,呈U字形,縣城海拔比北京城高五百米。延慶擋在首都的西北,處於密雲水庫的上游,地理位置、生態位置非常重要。
  過去延慶是西北風沙進入北京的“風廊”,也肩負著防風固沙的重任。延慶縣東有白河水庫,西有官廳水庫。白河水庫每年都要給密雲水庫進行補水、蓄水;而媯河直接流入的官廳水庫目前主要是滿足工業用水,但將來也是備用的飲用水源。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媯河兩岸的很多百姓在河邊多開墾種地、養殖牲畜,引起水土流失,造成了污染。從2007年開始,延慶縣以500塊錢一畝的價格(如今漲為800塊錢一畝),將老百姓在媯河保護線以內開墾出來的土地流轉出來做綠化和規劃,進行綜合治理,終於在媯河兩岸形成了一條生態走廊,總面積達到5萬畝。上游稱“媯河生態走廊”,中游延慶縣城附近則形成了東湖和夏都兩個公園,再往下游則是媯水公園,媯水公園再往下直到官廳水庫是水庫庫濱帶,貫穿成“媯川大地上的綠羅帶”。
  如今每到周末,自行車騎游客、摩托車手到濱河南路、濱河北路騎游,甚至可以深入到這條“綠羅帶”的深處。
  家住濕地公園裡的幸福村民
  媯河的主要支流有佛峪口河、蔡家河、古城河、三里河等。在三里河支流,為保護媯河水水質,在延慶縣城西北建了三里河濕地公園,這也是北京市第一個濕地生態公園,是一個西北-東南走向的狹長自然濕地林帶公園,途經三里河、上水磨、下水磨、北關、王莊、西關等鎮、村,全長2000餘米,規劃面積1200畝。
  早上,三里河濕地公園裡打羽毛球、慢走、做操鍛煉的附近農民和居民很多。一位八十多歲的老爺爺在保姆的攙扶下離開輪椅,扶著木橋的欄桿,在保姆的幫助下練習走路。保姆說,每天一早一晚老爺爺各要練習兩個小時。
  上水磨村的幾家村民在屋外曬著被子,家庭婦女們也在屋外嘮嗑。她們說,自己住在公園裡,風景好、空氣好,有時候上一次北京城裡,還會不習慣,而自己的家鄉則是“首都的後花園”。
  延慶縣環保局高級工程師霍高智介紹,三里河濕地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林地、植被,栽植各種喬灌木2.7萬株,竹子2000株,花卉草坪10000平方米(主要為水生、陸生濕地植物),多處河段有茂密的野生蒲草、蘆葦。霍高智指著河水中綠油油的水草說,這些水草多像長長的頭髮,生長得很健康。
  在延慶下水磨村東,有家特別有名的小吃店——李記水磨炸糕,雖然炸糕在哪兒都能吃到,但李記炸糕皮脆里嫩,有嚼勁兒,甜中帶香。老闆李桐60多歲了,卻堅持親自磨面、和麵、拌餡兒、炸制。“李記炸糕”對門的“水磨坊農家院”的辛大叔家,“炸糕”也是絕活兒。此外還有一種小吃是“玫瑰餅”,裡面的玫瑰花有一部分是辛大叔自己在屋外種的。在6月上旬,餅子的餡料用的都是鮮花。
  “水磨坊農家院”和“李記炸糕”的炸糕都是純手工製作,米和豆兒都是自家種的,面也是自家的石磨磨的。歷史上,三里河一帶確實有三座大水磨,用三里河的水流動力推磨,才有了上水磨村和下水磨村。過去,“五月端午·逛水磨”端午廟會是延慶人的傳統。如今,好些人奔這兒來,不只是好這一口兒,也是為了推一推農家院的小石磨,回憶一下逝去的年代。來的人多了,老闆就採用了新的經營方式:26塊錢一位,不用點菜,就能給客人上好一桌配好的“套餐”:涼菜主打是素腸、素丸子、涼粉,熱菜主要是豆腐、紅燒魚、小雞燉蘑菇、酸菜粉條等,而主食自然就是紅豆餡兒的水磨炸糕和玫瑰餅了。
  被10萬隻候鳥鐘情的野鴨湖
  野鴨湖濕地和官廳水庫是媯河下游最著名的兩個地標。野鴨湖是官廳水庫延慶轄區及環湖海拔479米以下淹沒區及灘塗組成的人工濕地,經過50多年的發展形成了動植物資源豐富、生物多樣性和穩定性較高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北京乃至華北地區重要的鳥類棲息地之一。
  2000年,野鴨湖被批准為北京首家濕地鳥類自然保護區,總面積6873公頃,擁有150多萬平方米水面,沼澤地5萬餘畝。而位於官廳水庫中上游的這片濕地也號稱“北京之腎”,對凈化北京水源起至關重要的作用。
  這片以觀鳥聞名的濕地夾在八達嶺長城、康西草原和官廳水庫之間,算得上延慶乃至北京的一大寶地。正是初夏時節,滿眼翠綠,香蒲、蘆葦長高吐穗,蒼鷺和鶴類集群在水邊覓食、野鴨在蘆葦盪中穿行、鷗類在空中飛舞,觀鳥已成為這裡最熱門的旅游活動之一。據統計,如今每年在野鴨湖停留的鳥類總數超過10萬隻,其中不乏一些珍稀、瀕危鳥類,如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黑鸛等。
  魯春祥老人家住延慶縣康莊鎮大營村,這裡地處康莊鎮東北部,緊鄰官廳水庫和野鴨湖,在他的記憶中,小時候經常也會拿著彈弓到野鴨湖打鳥,用網兜在野鴨湖捕魚。捕魚最盛行的時候,曾經有從河北白洋澱來的打魚船直接開進野鴨湖。後來野鴨湖被作為濕地保護區保護了起來,村民們就再也沒去捕過魚。如今為改善村裡的環境,也為村民提供一個休閑的去處,大營村圍起了一個小小的池塘,魯春祥閑暇時就坐在池塘邊釣一些小魚。
  ■ 環境
  垃圾分類,建設“花園村莊”
  延慶縣康莊鎮有一個“花園村莊”——火燒營。村子地處媯河二級階梯上,20年前村裡環境衛生很差,村前有3個大坑,裡面填滿了生活垃圾。從2010年起,火燒營村實施了“垃圾分類項目”,成為延慶縣第一個試點村,取得了良好效果。村裡還撤掉大垃圾桶,配備了垃圾分類桶,所有保潔員都入戶分類收集垃圾。如今,火燒營村的垃圾分類處理的做法已經在康莊鎮推廣開來。火燒營村還進行了村街道和村中空地的綠化工作,將村中央廢棄大坑改造成街心公園和健身廣場,將村委會前廢棄水坑改造成荷花池。
  在媯河沿岸的其他村莊,如新合營村、曹官營村等,垃圾分類也已經實施開來,可溶解性垃圾實行堆肥,不可降解的廢棄物和危險廢棄物都進行分類管理,實現了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每個村子都有專職保潔員負責打掃街道衛生。一些五六十歲的村民比較樂意做這份工作,不用出門打工,可以照顧家裡,又有一些額外收入。
  ■ 生計
  多種經營,生產、旅游兩不誤
  如今,在環境保護優先的基礎上,媯河兩岸不少村鎮也在發展多種經營,搞民俗接待、馬匹養殖或採摘園等。延慶的“平原造林”工程使一些村鎮的農民不能夠再繼續種地,或者由於保護媯河生態走廊,耕地減少,農民也紛紛謀求其他發展出路。
  緊鄰康西草原的大王莊村發展了養殖業,主要養殖馬和牛,其中養馬戶有近百戶。很多外地來的客商慕名而來,有的馬可以賣到幾萬元甚至十幾萬元。
  在民俗接待比較成功的“豆腐宴”柳溝村,還開闢了中草藥種植園和中草藥堂。以前來吃豆腐的客人吃完飯就走,如今他能停留更長時間,逛逛“艾草堂”,參加艾草製品製作,在鄉村度假中瞭解中藥藥理、學會“養生”。
  舊縣鎮盆窯村已有500多年的制陶歷史,近年由以往生產粗陋的花盆、陶瓦等轉向生產工藝陶瓷。去年6月,該村陶藝產業園研發車間還向游客開放,變身陶藝體驗館,生產、旅游兩不誤,讓游客到這裡體驗動手製作陶藝的樂趣。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張雪松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秦斌  (原標題:媯川大地織就綠羅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qw68qwdtb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